正能量|口吃女生曾遭排斥求職被質疑 學接納自身克服恐懼:不需睇低自己

醫健人物

撰文: 吳霆俊

發布時間: 2024/11/26 14:32

最後更新: 2024/11/26 14:40

分享:

分享:

與口吃共存二十多年,盡管仍未能克服,但Catherine指至少已克服對口吃的恐懼,即使情況時好時壞,也視之為調整的過程。(吳霆俊攝)

由COLLAR成員Marf主演的電影《寄了一整個春天》昨日上映,戲內探討口吃女生的成長掙扎與矛盾。

現實中,與口吃共存多年的Catherine同樣經歷過有口難言的無力,覺得無人聆聽,也無人理解。

曾被排斥變獨家村

Catherine自小說話已會重複單字或異常停頓,想講卻無法流暢表達:「我一窒咗講唔到,同一隻字不斷重複。愈緊張愈講不了,整個人像靜止了般,好尷尬。」

有長輩認為她說話不流暢因「未諗清楚」,嚴重時更會斥責:「青少年時期當我窒咗一個字,我媽就要我重新講過,直至流暢為止。她以為這樣可幫到我,但我覺得煩厭又委屈,寧願盡量避免跟她說話。」

Catherine自製繪本《有口難言的貓》訴說口吃經歷。她尤其喜歡動物:「動物不會批判你,當我開心或難過,牠們總默默陪伴在旁。」(吳霆俊攝)

因為口吃,Catherine曾被排斥。同學會模仿並取笑她的說話方式,她竟將問題內化:「因為我同其他人唔同,他們當然要找些東西來取笑。我最好匿埋一邊,別理我就好。」

能不說話就盡量不說,即使性格健談、樂於分享,也選擇收埋自己。Catherine寧可坐在一旁獨自看書畫畫,因比起言語,藝術創作是更自由、舒適的方式讓她表達情緒。

愈心急 愈㪐㩿

她試過打電話未講完對方就掛綫,中學時會叫親友幫忙點餐,怕服務員不耐煩。曾經連自我介紹、坐小巴喊下車都有難度:「有時覺得小學生都做到的事,我卻做不了。」

Catherine高中時口吃最嚴重,因會考、高考都要考口試,她最擔心影響成績。「以前放學我就去補習操卷,覺得一定要在筆試上盡全力,去補足我講嘢唔叻(的部分)。」

不過即使順利升學,未來又該做甚麼工作?思前想後,她曾絕望到坐在公園哭。「父母叫我自己克服,我那時只想,將來有甚麼工作唔使講咁多嘢都做到?對未來好迷惘,極度無助。我不知道口吃的成因,亦從未聽過有任何治療方法,有啲嘢唔係我努力啲,就可以完全克服。」

Catherine笑言小時候與父母吵架,可以非常流暢地說話,即使輕微口吃也不會洩氣。(被訪者提供)

旁人認為口吃好小事,着她別被口吃限制,要「講慢啲,諗清楚,Take it easy。」無奈她腦中早已充斥許多想法,只是怎樣都說不清楚。

壓力口吃惡性循環

最後如願升讀大學,Catherine遇上中大研究口吃的言語治療師羅家東教授,方知原來可透過流暢塑型法改善口吃,如以節拍法調整說話節奏,使其變得規律,再逐漸融入日常談話之中。

另亦有延長法,減慢節奏嘗試連貫字詞,她形容口吃嚴重時像脫軌電車,練習有助修正,惟需靠勤練習變得更自然,一步步改善。

大學畢業後Catherine沒有立即投身社會,為了逃離家庭和就業壓力,她選擇赴台升學。但口吃終究是自己的一部分,即使努力改善,也偶有控制不佳的時候。每逢面對人生轉捩點,憂慮總再突襲,與口吃構成惡性循環。

求職碰壁自我質疑

她深知「避得一時唔避得一世」,回港後求職卻屢屢受挫,看到對方因自己說話不流暢而皺眉,覺得好尷尬。面試後收不到消息,又會質疑自己的能力:「是否要各方面比人標青,才會考慮我?有好多揣測。當時無咁多俾我揀,有我就要,不太差我就做。」更有機構面試後指她學歷達標,卻因嚴重口吃,需下調職位與薪金。

Catherine現正進修輔導課程,她說口吃讓她鑽研更多心理層面。因口吃只屬冰山表層的一角,埋藏的未必察覺到的負面情緒或壓力,才是最大影響。

猶幸第一份工的上司好理解她的情況,Catherine指「不特別提起(口吃)已算寬容。」至今全職工作,5年換過3份工作,當中亦曾因口吃影響溝通或匯報。她坦言有時心急源於覺得「口吃已經阻咗啲時間,要追返。」但即使容易緊張,冷靜後同樣可妥善處理工作,能力與一般人無異。

放下標籤放過自己

不少口吃者十分介懷自身狀況,Catherine男友卻覺得口吃沒甚麼大不了,這種心態逐漸影響了她:「各人有不同的健康狀況,但你不會因為別人患高血壓、糖尿病就歧視他吧?他令我發現原來有時是我放大了這種歧視,重點是我能否搣甩這些標籤。」

由想隱藏口吃的寡言女孩,曾因口吃遭受各種打擊,至現在接納口吃為自己的一部分,當中背負着無數迷惘及失意的時刻:「以前我曾經諗,無口吃就可以做好多嘢。現在覺得並不,即使我沒有口吃,性格上或許也有其他弱點,不應將所有責任歸究於口吃。我們不需憤世嫉俗,也不需睇低自己。」

Catherine大學時曾為畫室展覽擔任司儀。(被訪者提供)

得失僅一念之間

盡管仍未能克服口吃,Catherine坦言至少已克服對口吃的恐懼。即使情況時好時壞,也視之為調整的過程。既然以前的不快經歷無法改變,那不帶着陰影過活也是自己的選擇。「以前我好怕向人提起口吃,又怕自曝其短,現在覺得講了的話,對方可能願意接受,我不用估估吓,輕鬆了許多。」視乎場合、對象和時機,適合的話就會向對方表明自己有口吃。

於大學期間接觸香港口吃互助小組,意外連結一群同路人,透過活動交流互相鼓勵,Catherine被口吃困擾10多年後,首次遇到明白自己的人。帶着這份得着,現在她成為了小組負責人。

互助小組的口吃者會定期聚會。(被訪者提供)

「小組內的口吃者有些生活好順利,有些仍經歷迷惘期。口吃令我們失去一些事物,但換個角度看,口吃令我們得到這個群體,令我們更有同理心。看到他人有隱形殘疾,多了一份諒解。」

其實口吃絕不罕見,以往熒光幕上的口吃角色,大多較笨拙或孱弱。其實美國總統拜登也是口吃者,外國更有不少口吃者充滿自信,充當要職。

Catherine說:「口吃是否缺點呢?我傾向相信不是。我希望大家將來不再視之為缺點,現在仍在努力中。不論有沒有口吃,我都係一個Nobody。只想讓大眾知道有這群口吃者存在,當在真實場景中遇到我們,不至於那麼手足無措。」

放下標籤已是理解

香港口吃互助小組顧問言語治療師蔡嘉姸解釋,並非24小時說話不流暢才是口吃。面對不同場景、人物或情緒,口吃程度都會有差異。

隨年紀增長,口吃者或會由重複字演變成拖長音,或「擘大個口得個窿」無法發音,因過度用力控制而致。部分人亦會有迴避行為,如刻意避開他們認為誘發口吃的發音或字詞。故家長若懷疑子女口吃,宜盡早尋求言語治療。

Angela續指口吃無法預計,於使用節奏法、放慢咬字改善以外,心態也好重要。「口吃暫時未能徹底根治,並非食粒藥就能康復。要認識同路人,知道並非孤單一個,嘗試開始接納很重要,也是最難的。」

香港口吃互助小組由現任顧問的言語治療師蔡嘉姸於2011年聯同一位口吃者成立,並邀請口吃者加入。目的為治療以外,連繫一眾口吃者互相交流及支援。(被訪者提供)

所謂接納,並非放任口吃,而是將心態放輕,別過度逼迫自己。因緊張、壓力與口吃互相影響,若過度執着練習成效,要求自己零口吃,反而會構成壓力。

Angela希望大眾消除誤解,如口吃者不等同較怕醜、寡言或怕社交,可將口吃視為一種說話方式。「別視口吃為一種病,正如講嘢快也是說話方式的一種,是自己的一部分。」如同每個人面對各種情景,均會有不同程度的說話不流暢,放下對口吃者的標籤,已是一種理解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